close

以神之名1

 

 

 

以神之名

 

 

《安慰劑》

 

 

 

 

 

R大學的某課堂上,戴著厚重近視眼鏡的嚴思齊教授正拿著粉筆在黑板上寫著:『安慰劑效應』這幾個大字。

 

「各位同學,你們知道什麼是安慰劑效應嗎?」嚴教授放下粉筆,將手指上的粉筆灰拍在他破舊的牛仔褲上,然後看著教室裡,那些滿臉困惑的學生們。

 

就在嚴教授準備開始解說的時候,前排座位的一個女孩子舉起手。

 

「楊曉妮。」嚴教授笑了笑,他一點也不意外。

 

「安慰劑效應,又名偽藥效應、假藥效應、代設劑效應,於1955年由畢博士 (Henry K. Beecher)提出,意思是說病人雖然獲得看似無效的治療過程,但卻『預料』或『相信』這個治療是有效的,而讓病患得到病情舒緩的現象,不過另一個性質相反的效應亦同時存在,叫做『反安慰劑效應』,如果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的話,就可能會令病情更加惡化。」楊曉妮有條有理的講解出安慰劑效應,不愧是全校成績最好的學生。

 

「楊曉妮說得很好,安慰劑效應是一種很神奇且奧妙的心理療法,不需要使用藥物或是複雜的外科手術,就可以醫治好病患的重症,讓病患回復健康,是一種從古代就流傳許久的心理療法。」嚴教授順著曉妮的回答慢慢補充。

 

「怎麼可能啊?教授,你的意思是說一個得了重症的病人,不需要吃藥或動手術就能康復?」一個男同學不以為然:「這也太誇張了吧。」

 

男同學此話一出,整個教室便開始議論紛紛了起來,大多都是在懷疑這種療法的可靠性。

 

「過去曾經有一個案例。」嚴教授舉起手,提高音量來壓制教室內的各種猜測議論:「有一個醫生為一個70多歲,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的老兵動膝蓋手術,因為這個老先生的膝關節發炎,疼得很厲害, 於是這個醫生在老先生的膝頭上作了一個切口,撥弄了裡頭的組織,什麼都沒做就把切口縫合,這是一個假手術,然後醫生告訴老先生說,這次的手術非常成功,也很完美,結果你們猜,在這之後,老先生發生了什麼事?」

 

「當然是膝傷更嚴重啊!」

 

「發炎的越來越厲害!」

 

「最後老先生必須要坐輪椅吧?」

 

「在那次假手術之後的六個月,老先生的膝蓋疼痛就沒有再發作了,活動自如,甚至可以拖著剪草機在花園裡剪草。」嚴教授笑著說。

 

嚴教授看著講台底下,每一個目瞪口呆,幾乎說不出話的學生們,他最喜歡看到這群孩子露出這種反應。

 

「在古時候,就曾有醫生用麵粉製成藥丸,讓那些身體健康但卻疑心生病的『患者』服用,讓他們產生所謂的『安慰劑效應』,也就是我們過去很常聽到的『心病還需心藥醫』的原由,但因為這樣的療法存在許多的爭議性,這種心理可療治疾病的理論被科學界認為不符科學,所以很多人對於這種療法很不以為然。」

 

嚴教授轉身,開始在黑板上寫下了「心理」、「精神壓力」、「疾病」,這三個名詞,然後用箭頭將這三個名詞串在一起。

 

「來個比喻好了,現代社會的進步,經濟高速發展為人類帶來許多沉重的精神壓力,過多的精神壓力會對人的心理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,而有研究證實,精神壓力能影響神經和荷爾蒙系統,也能影響重要器官和血流量,導致高血壓、血管硬化、心臟病發、骨質疏鬆、記憶力衰退、過早衰老等病症,這些都是我們體內對於精神壓力所產生的反應所引起,所以......」

 

嚴教授放下粉筆,看著每一個學生:「精神壓力可以讓我們無中生病,也可以讓我們無中去病,這就是所謂的安慰劑效應,雖然這仍然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理論,也不被科學界所認可,但不可否認的是,心理確實有影響生理的可能。」

 

「心理學到底有沒有這麼神啊?那這不是告訴我們,有時候就算不用真的去接受專業的外科手術就會好囉?」一個男同學提出質疑。

 

「哈哈,當然不是這麼說,安慰劑效應是要滿足某些條件的前提下,才有辦法讓它的效果發揮出來,如果無法滿足這些條件,自然就無法讓『病患』的心理相信這個理論,而這些條件要視情況而定,也因人而異,因此我們必須要更瞭解『病患』的心理狀態,評估他的狀態後,才能對他開出正確的心藥,這就是你們坐在這間教室的原因。」

 

嚴教授把手掌放在心臟的位置:「你們要學的,就是透過心理科學的眼,真正看見一個人的內心,看見它,感受它,並且將它導向更好的方向,這是你們的責任與使命。」

 

所有人的眼神都變了,嚴教授的這一番話,深深打動著他們,他們希望自己能有一天,也能夠將今天在這裡所學的,學以致用,將這些知識運用在正確的事情上......

 

「透過心理科學的眼,真正看見一個人的內心嗎?」楊曉妮將這句話寫在她的筆記本上。

 

並且牢牢的,記在心底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(待續)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鐵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